主持人|本刊记者 修思禹
嘉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于殿利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颐武
一个后来者——“苹果”,改变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部中国元素美国制造的电影——《功夫熊猫》,票房远远超越了同档期的国产影片;
一个奇装异服的美国流行歌手——Lady Gaga,受到中国青年人追捧的狂热程度让人瞠目……
你可以指责这些产品和现象不够深刻,在历史的长卷中显不出浓墨重彩,但当简单与厚重放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接受了简单而不是厚重。不争的事实是:传承着古老文明的我们,在现实面前正不得不向“主流”妥协。
曾经,我们一次次骄傲地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中国有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中国有京剧、豫剧、昆曲等国粹艺术”……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每一个人都想证明:我们很有文化,我们不追求商业。
而畅销书《主流》的作者马特尔却向我们传递了另一个清晰的观念:美国的“主流文化”大部分是经过设计的标准化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不仅打败精英文化,还开始称霸全球。
文化博弈已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似简单的潮流,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行业。
是随波逐流还是到了击楫中流的时刻?我们是不是真的落入了西方文化入侵的陷阱?
话语权
主持人:你觉得,现在哪个国家的文化在全球占据着主流文化的位置?
于殿利:一条河流中水最多的部分叫主航道。同理,更多人崇尚的、坚持的文化就构成了主流文化。很多人说现在美国的文化已经占主流了,如果以全世界做参照物,我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在中国,美国文化绝对不是主流文化。
我们确实受美国文化影响很大,很多年轻人崇尚美国时尚,但从本质上说,中国人还是尊崇传统文化的。我们还在说汉语、写汉字吧?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还带有明显的中国特点吧?特别是我们还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所以中国的主流文化还是中国自己特有的文化。
张宇:美国文化现在肯定主导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我认为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美国文化一直会引导全球。因为美国在各个领域都集中了顶尖的人才。但主流是一个变化的概念。美国不是最初引导主流文化的国家,以后肯定也同样会被其他国家的文化地位取代。
张颐武:全球范围看,西方文化还是最主流的。因为西方国家工业化较早,影响着世界进程。也因为他们比较早的发展,很多规则是由他们来制定的,主流文化自然会以他们的文化为主,这其中美国文化是最典型的。
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于殿利: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因为文化不是空洞的,最终一定要附着在某些具体的产品上。所以文化是随着经济和资本走的,哪里的经济强大就会把主流文化带到哪里。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影响力大的时候,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其文化都会被世界接受,成为主流。这是必然的。
张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上,凡是大的文化兴起,首先都有大的经济发展。所以中国今天的文化不是世界的主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还不够强大。
张颐武:对全球来说,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都是通过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品牌文化基本都是西方主导的。比如LV手袋会比普通的手袋贵几十倍,但使用价值是一样的。所以,以前中国经济落后的时候,好莱坞是不大会来中国的,其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是丑化的居多。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世界文化的格局和规则发生了改变。现在正是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调试的过程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文化与经济不可避免地会联系在一起。
主持人:你是否赞同西方文化来袭背后的阴谋论?
于殿利:我非常赞同。当别人还在为满足物质生存自顾不暇时,西方国家已经渡过了生存阶段,可以去做一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就包括文化,而文化又是源于经济目的。他们把市场瞄准了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为美国买单。
表现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企业。美国企业多数都是全球化企业,他们用全世界最低廉的材料成本和最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将产品卖到最高的价格。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人就很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想再通过枪炮统治全世界根本没有可能,因此有的国家就尝试着用思想文化去统一,换个角度冠冕堂皇地说,这是他们国家的战略。就连美国的电影都不再是好莱坞一家向全世界推广,而是倾举国之力。所以,这可能不是预谋吗?
张宇: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思想,所以就会强烈的表现自我,以引导别人的思想和自己靠拢。国家和民族都是如此。实际上,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文化传播的手段影响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为了得到商业利益,还是要把本国的精神、政策、思想传播出去。
张颐武:我觉得,“阴谋”这个词用得有点儿重,但他们肯定是有意图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各国的博弈中占很大的比重。但文化不表现为正面的冲突,一般是潜移默化的。西方文化、美国文化会把他的社会说成最好的,制造一种信仰,这对全球特别是新兴发展中的国家影响会很大。不过,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本身就相对落后,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不如他们。
文化征服
主持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否能与外来文化抗衡?
于殿利:传统文化不是流行文化,只会有少部分人喜欢。而且中国一些独特的文化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懂。比如中国的茶文化、玉文化、京剧等。尽管这是外国人看中国的魅力所在,但传统文化很难用传统的方式在大范围传播。西方也一样,我们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但美国百老汇的歌剧,只有极少数人才懂得欣赏,而且还是借助于声光电等现代手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想传播出去比美国文化的传播困难要大,毕竟在当今世界上,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是占主要地位的,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要将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就要找出特殊性中,具有普遍性的那部分要素。传统的东西,需要被赋予现代元素和新时代的精神,才能继续发展。中国现在的主流文化,就是传统和流行的碰撞与交融。
张宇: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邱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邱吉尔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能征服世界、主宰世界,不是因为一个国家拥有多少土地、多少GDP,而是因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和力气去宣扬中国的文化符号,比如孔子或者儒家文化,就有可能会引导世界文化的主流。不过,未来世界是文化大融合的一个时代。好的东西,拿来就是了,没必要非去抗衡。
张颐武: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如果有影响大的传说,那可能是虚幻的误解。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难的。
主持人:中国的文化底牌在哪里?
于殿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缺少有效的传播手段。我们不能光鼓励100家企业全都走出去,却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不能以自己的观点设定我们的文化底牌在哪,但我们应该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品牌,这是当务之急。
张宇:中国的主流文化基本都是官方引导的主流。其实官方提出的都是很好的理念,比如和谐社会。如果把这些理念丰富充实起来,把官方、民间、传统、创新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的文化力量就不容小视。
张颐武:中国现在也有一批精英在崛起,比如李彦宏,马化腾等,他们也在影响着世界,我们的大众文化也是可以传播的,只不过我们从来不把这些想成对别人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其实能广泛传播的都算大众文化,美剧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迈克尔·杰克逊的思想觉悟也不见得有多高,但是他对全球的影响很大。麦当娜、LADA GAGA,这些都是美国的软实力。我们从来不把这种流行文化当回事。章子怡走出国门了,很多人就嘲笑,觉得她急功近利,不入流。我们的想法总是想把《论语》传输给全世界。
的确,哲学家对世界有影响,但能影响的毕竟是小部分人。黑格尔对文化的传播很重要,但是他在普遍的大众文化传播里能占什么地位?这就是文化折扣。
我们自己也在创造一种文化。如果这种文化随着经济成长、社会进步慢慢成长,适合本土需要,就是有竞争力的。比如现在流行的穿越剧,有些人觉得很俗,很无聊。但国际学术明星齐泽克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演讲中,却在夸赞中国的穿越剧。其实,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大众文化都是积极的。
主持人:中国文化有一天能否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于殿利:文化的形成和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正所谓风水轮流转。18世纪,主流文化在欧洲;最早世界文化的重心在近东……当年中国瓷器开始进入欧洲时,外国人因为喜好中国瓷器,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开过研究。
美国人因为在文化上不仅战略正确,战术也正确,所以成了今天世界文化的主流。不过就像一个运动员一样,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再想前进一步都很困难,再过20年,或者再过50年,美国文化的发展速度一定赶不上中国。
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经济道路,正受到全世界关注,当有一天中国经济独步天下,我们的文化自然会受到尊崇,尊崇结果就是有人效仿。那时我们的文化就可以影响全世界,自然就成了主流。
张宇:我们要创造一个主流,一定要先围绕别人的主流。中国文化想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先要学会相容和相融。相容,即不是以别人的文化消亡为代价,而是要让所有文化一同发扬光大。
张颐武:世界文化已经为中国发生了改变。比如一些很知名的奢侈手表品牌为中国消费者推出年历表。另外,西方人浅饮慢酌的红酒,进入中国后,也不得不适应了中国人的干杯文化。这听起来很可笑,但实际上说明了中国人在世界市场上有博弈的能力。很多文化会因为中国人的兴趣爱好改变。中国正在学习成为一个强国,世界也在学习适应中国成为一个强国,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中国精神对世界的影响力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当然我们还要做坚韧的耐心细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