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影响力
首要影响力

贺禹中广核新征程

文|本刊记者 王方玉/编辑|谢泽锋 日期: 2019-11-28 浏览次数: 294

从40 年前的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6.7%,到将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出口到老牌核电强国英国,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40 余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历史图景。

如今的中广核已经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核电自主化比例达到85% 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与高铁一起成为了中国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8 月26,中国广核(003816.SZ)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我国首家A 股+H 股上市核电企业。中广核的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

作为中国三大核电企业之一,中广核先后获得董事会职权试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试点,三家成员公司被列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名单,成为入选四项改革试点最多的中央企业之一。借助改革机遇,中广核正在完善治理结构,全面激发系统性活力。

在非核领域,中广核培育的风光等新能源业务已成为第二支柱产业,尤其在海上风电领域成绩斐然。在核电产业复苏、新能源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国内最大的核电企业,中广核正迎来属于它的全新时代,开启全新的征程。


自主三代技术“走出去”

2018 年11 月15 日,中广核及其合作伙伴法国电力集团(EDF)发布声明称,英国核能监管办公室(ONR)和英国环境署(EA)宣布,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英国的通用设计审查(GDA)第二阶段工作完成。

英国GDA 审查非常严苛,前两个阶段的审查耗时长达22 个月。得到其认可彰显了中广核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输出海外,很难想象中国曾经历过一段连钢筋、水泥等核电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的时期。

囿于技术水平,1978 年开始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绝大多数设备依赖进口,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只有调试锅炉是中国生产的,就连大宗的材料、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贺禹向《英才》记者回忆道。

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1997 年,岭澳一期核电站开工建设。虽然该项目仍是外方设备总包采购,但中广核积极争取让中方企业参与到设备采购分包中去,有意识地推动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承担更多工作,一举使该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30%。此后,中广核岭澳二期项目、红沿河1 号机组、阳江核电5、6 号机组陆续投建,设备国产化率也逐渐提升。

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项目上,我国核电装备的国产化率已经到了86.7%,核电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中广核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取得这样的成绩,都是中广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协同创新的结果。” 贺禹告诉《英才》记者,近十年来,中广核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 左右,远高于国家对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2.5% 的要求。

近三年,中广核累计科研投入接近100 亿元,并先后建立了国家级、集团级和公司级三级研发体系和全球创新联盟。

在协同创新方面,中广核于2009 年发起创立了“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这个创新联盟旨在带动中广核在整个核电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进行协同创新,联合研发,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推动核电装备产业整体的国产化。

“核电项目是非常大的工程,必然要依靠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与生态构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贺禹表示,中广核依托20 台CPR1000 在建机组逾2000 亿的设备总投资市场,作为“核心”企业,带动了整个产业链5400 多家企业共同发展,使我国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并带动整条产业链共同发展。

大量的研发投入与协同创新 ,加快了中广核的技术发展步伐。近几年来,中广核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并出口至英国,推出中国首个核电站“神经中枢”——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完成自主先进核燃料组件等离子体处理固废技术研发,在全球首创电子束处理污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尤其是“华龙一号”,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是我国核电最值得骄傲的品牌。它的推出意味着中国正从核电大国走向核电强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掌握主流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2015 年10 月21 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见证下,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签订了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这个核电项目是我国在英国和欧洲最大的投资项目,被习近平主席评价为开启中英“黄金时代”的旗舰项目,包括欣克利角C、塞兹维尔C、布拉

德韦尔B 三大项目,其中布拉德韦尔B 项目将使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首家A+H 核电企业

2019 年8 月26 日,“ 核电一哥” 中国广核(003816.SZ)正式登陆A 股市场,并在深交所敲钟。中广核回归A 股的IPO 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中国广核是首家同时在H 股和A 股上市的纯核电股,是2016 年以来最大的H 股回A 股项目,也是深交所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IPO。

当日,中国广核顶格上涨,涨幅高达44.18%,上市首日总市值一举突破1800 亿元,回归A 股为中国广核注入发展新的动力。

回A 之前,中广核电力早在2014 年登陆港交所,有着“核电第一股”之称,在发行前曾经获得286 倍的超额认购,募集资金也创了当年港股募资的新纪录。

中国广核是中国广核集团核能发电业务的唯一平台,主要产品是电力。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10 月31 日,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24 台,装机容量2714 万千瓦,在建机组4 台,装机容量460万千瓦,公司管理的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份额为国内第一。

财务数据方面,无论是从毛利率、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中广核电力均略高于国内同行。过去几年,除2018 年的净利润出现轻微下滑之外,中广核电力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并于2016-2018 年间累计分红5 次,合计分红金额达87.02 亿回馈其投资者。

在登陆A 股前夕,中国广核已交出亮眼的中期成绩单。8 月21 日晚间,中国广核在港交所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情况。公告显示,2019 上半年,中国广核上网电量799.52 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11.97%;实现营业收入265.23 亿元,同比增长15.3% ;实现归母净利润50.23亿元,同比增长10%。

核电项目重启无疑将给中广核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2018 年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9 亿千瓦,核电占2.5%,发电量占比达3.7%。据核能行业协会的研究预测,如果将核电的发电量占比提升一倍,达到8%,考虑到核电的负荷因子较高,预计到2035 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将达到1.5亿千瓦,在建5000 万千瓦,为实现这个目标,每年须开工6-8 台机组。若以每台投资100 亿-200亿元计算,每年的投资规模高达千亿元。

目前全球核电发电量平均占总发电量的10% 左右,如果中国向这一国际水平靠拢,未来的核电投资建设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核电在中国清洁低碳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

“核安全重于泰山”,这是核电行业的共识,大力发展核电产业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40 年来,中广核最根本的发展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安全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中广核的一切,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贺禹对《英才》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中广核人对安全的极度重视和精心呵护,凝聚成“ 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由于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敬畏和守护核安全,始终坚持“一次把事情做好”,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安全生产业绩持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建核电项目安全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国际上衡量核电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指标来看,2018 年中广核投产三年以上的成熟机组,73.5% 的世界核运营者协会(WANO)指标,达到世界前1/10 的卓越水平,新机组78.3% 的WANO 指标达到世界前1/4 的先进水平,WANO 在多次回访中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广核负责营运的岭澳核电站一期1 号机组自2005 年3 月26 日以来,连续14 年无非计划停机停堆,截至2019 年10 月底已连续安全运营超过4900 天,继续保持同类机组世界纪录。


打造“第二支柱”

截至2018 年底,中广核总资产达到6750 亿元,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5127 万千瓦,上网电量2317.3 亿千瓦时,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营业绩指标连续第九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其中除了核电业务之外,非核业务同样风生水起,尤其是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业务。中广核对新能源业务的探索始于2007 年,历经十多年发展,新能源业务已成为中广核第二支柱产业。

“新能源业务的开拓,顺应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也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核电业务形成了良好的互补。”贺禹告诉《英才》记者,新能源业务为中广核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截至今年10 月底,中广核新能源的业务已遍布全国29 个省区,在国内拥有在运风电、太阳能等项目300 多个,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299.8 万千瓦,太阳能装机容量441 万千瓦,管理其他能源68.45万千瓦。

在风电领域,中广核已形成“海陆并举”的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深耕海上风电领域,“争当国内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主力军”,将海上风电打造成了继核电之后又一张名片。

在海上风电领域,中广核实现了我国业内“五个第一”,包括参与国内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自主开发建设我国首个符合“双十标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国内难度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我国首个220 千伏海上升压站的海上风电项目。

发展海上风电过程中,中广核攻克了多项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建设的多项重点创新。2018 年12 月中广核新能源主编的《海上风电场升压站运行规程》通过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标志着中广核实现了海上风电领域的标准引领。

目前,中广核新能源国内海上风电在建项目容量94.3 万千瓦,今年预计新增开工项目超240 万千瓦。贺禹表示,中广核新能源将依靠“以建设核电的标准建设海上风电”的天然“基因优势”,继续耕耘海上风电,在“争当国内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主力军”的道路上踏浪而行。

中广核新能源同样致力于太阳能电站的投资建设和技术研发,目前其业务遍布全国25 个省区,具备较强的项目运维能力、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中广核自2010 年起开始探索海外清洁能源市场,围绕“一带一路”,已形成多个高质量区域发展平台,在东南亚、埃及、孟加拉、法国、韩国、巴西等国家及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截至目前,控股在运、在建装机容量超过1400 万千瓦,已成为马来西亚、埃及最大的独立发电商,法国第四大清洁能源运营商,也是中国在海外装机容量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


混改先锋

除了核能发电业务整合平台中广核电力(01816.HK)、中国广核(003816.SZ),新能源资产上市平台中广核新能源(01811.HK),中广核旗下还有两家上市公司中广核矿业(01164.HK)、中广核技(000881.SZ),前者是中广核海外铀资源上市平台,后者是中广核旗下从事核技术应用的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工业电子加速器研发制造企业。

中广核旗下的几大重点业务板块——核电、新能源、核燃料、核技术应用全部拥有了各自的资本平台。5 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超过2000 亿,代表了中广核在国企市场化改革、资本化证券化方面的突出成绩。

尤其是中广核技的混改,被誉为是国企改革的典型样本。2016 年,中广核入主A 股上市公司大连国际,并将旗下七家公司股权注入,借混改打造了其在A 股首家上市平台。这7 家公司中,有6 家来自于中广核在2013 年以后收购的民企资产。

被收购的民营企业借助中国广核集团的平台,开发产品拓展新用途,同时更好地开拓了国际市场,从资金协同价值、业务协同价值、规模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助力。

而通过一连串的收购民营企业,中广核技整合和梳理了一条高效和统一的产业链,完成了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战略布局。仅仅四年多时间,中广核技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初创企业成长为中国非动力核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营收增长超百倍。

中广核技也被列入到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双百行动”当中。此外,中广核旗下的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运营公司等也被列入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名单,目前,其“双百行动”试点工作正在加速推动。

贺禹告诉《英才》记者,中广核入选的几家企业在改革举措上各有侧重。其中,中广核运营公司要推动“三能”改革落地,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中广核研究院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多措并举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约束,提升科研工作效率,激发内部动力活力。核技术公司要强化总部能力建设,通过公司治理加强对成员公司的管控,建立管理团队利益风险捆绑机制,实现融合发展。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中广核构建了“集团总部—产业板块—业务单元”三层架构。集团总部定位为战略管理与资本投资平台,核心是管资本,打造资本运作中心;产业板块定位为产业利润中心和经营发展平台,核心是管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业务单元是业务运作中心,核心是安全生产,实现价值创造。

贺禹告诉《英才》记者,中广核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1989-1990 年间,先后分三批送出110 多人到国外学习核电技术,平均每人培训费约130 万法郎,约合一个成年人体重的黄金价值,由此被称为“ 黄金人”。贺禹本身正是一名“黄金人”。

贺禹表示,中广核将坚持市场化改革主线,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激发企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未来是清洁能源的时代,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是大势所趋。随着核电产业的复苏,中广核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国企混改的东风助力下,中广核正在完善体制机制,增强自身活力,这艘清洁能源的航母正在拔锚起航。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