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 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 清洁能源,全球氢能发展正步入快速产业化阶段。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发布,氢能上升到 国家能源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出台近 200 个政策文件推动氢能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 “双碳”行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燃料电 池汽车的落地直接加速了氢能的产业化进程。
新能源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的国家电投高度重视 氢能产业和技术发展,早在 2016 年即超前布局氢能 业务,并将氢能产业推进和发展纳入公司“2035 一 流战略”。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以下简 称“国氢科技”) 作为落实国家电投氢能产业战略布 局的排头兵,近年在氢能技术创新、产业孵化、项 目落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公司贴合 集团能源线、产品线双线氢能产业布局,以源端和 应用端为侧重点,从技术研发、产品和示范项目着手, 实现双线贯通,逐渐成长为氢能行业龙头企业。
为此,《英才》记者专访了国氢科技党委书记、 董事长李连荣。
举足“氢”重 | 迎接氢能时代
100 多年来,石油的开采利用为世界能源科技 进步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石 油路径依赖”,伴随时代进步、经济发展需求、科 技发展瓶颈、产能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寻找石 油替代能源成为后能源时代的主题。
氢能由于制取技术路线日臻成熟并且低碳环 保,做为终极能源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但由于 长期受制于成本端的劣势始终未得到大范围普及。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氢能发展明显提速,特别 是地缘关系动荡导致世界原油经济体系扭曲和重 构,能源安全的担忧迫使各国能源转型更加紧迫。 氢能在制、储、运、用等全产业链上的技术障碍和 政策壁垒有望被突破,氢能相关领域科技进步的时 间窗口将提前,氢能的价格曲线也将快速向石油价 格曲线靠拢,世界能源供应体系正加速迈入后能源 时代——氢能时代。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 2050 年全球氢能 占能源比重约为 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 2.5 万亿美元。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 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对我国氢能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等进行了 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此外,《中国氢能产业基础 设施发展蓝皮书》清晰描绘了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 施发展路线图 :到 2030 年,氢能产业将成为我国 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 业产值将突破 1 万亿元 ;加氢站数量达到 1000 座, 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 200 万辆,高压氢气长输 管道建设里程达到 3000 公里。目前国内已有三分 之一的央企、众多的民企进入氢能产业这片蓝海, 其中国氢科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驾“氢”就熟 | 核心技术自主化
氢能可以划分成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绿氢 使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生产过程零碳排放,是利用 氢能最理想的形态。氢燃料电池是赋予氢能源属性 的主要形式,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燃料电池 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固定电源、备用电源和 小型便携式电源多个领域。尤其是燃料电池作为发 动机应用于氢能交通,是目前技术基础最好、产业 价值最高、最具备商业可行性的氢能利用方式。
近年来,国内已突破多项燃料电池领域的“卡 脖子”难题,基本实现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化。 国氢科技在核心材料部件、关键辅机、燃料电池电 堆及系统产品方面全面布局,是目前国内实现燃料 电池从材料到产品完全自主化的唯一企业。
“我们投资和研发的重点是催化剂、质子交换 膜、碳纸、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和部件的核 心技术,燃料电池电堆设计装配和系统设计集成等 方面关键工艺技术,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 位,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谈到产 能时李连荣补充道 :“在北京、宁波、武汉、长春、 济南、佛山等地布局了多个产业基地,目前已建成 年产千套燃料电池电堆及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 电极、双极板等关键材料部件的自动化中试产线, 开展万套级产线建设,基本实现燃料电池从关键材 料、部件到电堆和系统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
“氢能产业链仍存在诸多瓶颈和需要进一步补 强的薄弱环节。”李连荣坦承 :“树脂、碳纸等关键 材料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 ;空压机、氢泵、增湿器 等关键辅机在材料层面仍需突破 ;整个产业链的产 能尚未全面展开,自主技术仍需充分验证,进口产 品在关键材料等方面的市占率仍然较高,国产替代 尚需逐步推进。”
“氢”出于蓝 | 不止于冬奥氢车
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电投提供 150 辆搭载国 氢科技“氢腾”品牌全自主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 圆满完成了延庆、北京赛区的冬奥会、冬残奥会期 间的交通保障任务,全程零故障、零事故、零失误。 此外,在博鳌论坛、宁波公交等示范项目上燃料电 池也获得广泛应用,空冷型燃料电池已应用于中国 商飞的灵雀 -H 无人机。自主燃料电池产品在实践 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红线区” 内的垄断格局,充分展现了自主品牌的强大实力。
氢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交通领域之外 还可以在化工、钢铁等工业领域应用,在建筑、医 疗等领域亦有大量使用。以钢铁行业为例,按照目 前的粗钢产能 10 亿吨 / 年计算,如果全部采用绿 氢冶金,需要绿氢 5800 万吨 / 年,可消纳 16 亿 千瓦新能源满发电力,山东日照钢铁年产 50 万吨 直接还原铁的氢冶金示范项目即将落地投产。
目前,国氢科技已经具备规模化绿电制氢能力, 构建起“绿电 + 绿氢”的现代能源体系,并通过“电 - 氢 - 电”“电 - 氢 - 氨”等项目将产业链不断向消 费侧延伸,预计不久将完成供能端到消费端的全产 业链覆盖,届时将全面赋能集团氢能战略,助推我 国能源加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