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思想者

萨伊:刺激消费无益商业

文 本刊记者 赵福帅 日期: 2013-01-30 浏览次数: 1822

  “现在中国到处都是生产过剩。”这样的议论,不绝于耳。

  独立经济学者谢国忠也有同感,频频谈到很多企业“前期投资过多、产能过剩,资本回报率非常低。不但盈利能力不强,还威胁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

  港口上积压的煤炭、市场上赔本赚吆喝的钢材、仓库里滞销的服装、深陷债务危机的新能源企业……目前,随处可见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心生忧惧,甚至有人联想到“牛奶被倒进密西西比河”的情景。

  是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太多了吗?

  有不同声音大声疾呼:现在不是供给太多,而是需求太少。要知道,生产过剩本质是多数人没有购买力,是一种结构性的供给不足。解决办法还是供给管理,激发更大的生产活力,即生产越多消费者才越有购买力。更有一些学者、官员、企业家,试图借鉴萨伊的思想与供给学派的政策,开创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从而化解中国当下面临的滞涨风险,闯过转型升级的难关。

  公共需求维持的繁荣

  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长金碚分析了当下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中国以往的产业扩张是平推式的,看到一个市场空白就大量进入,产品间彼此差异很小。但经济是有周期的,经济下滑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加入世贸使得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确立,中美经济之间的暂时平衡掩盖了各自的结构失衡。但是,“靠出口暂时缓解的内需不振,在欧美经济陷入危机后,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万寿向《英才》记者介绍。

  当然,李万寿也认同如下观点:在市场经济中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过剩经济。“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利润减少,这是市场与生俱来的资源配置手段和资源再配置的必经过程”。

  然而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过剩问题并没那么简单,金碚强调,不能以为增加了生产就会产能过剩,供给过多就是需求不足。李万寿进一步解释,需求不足的背后其实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过往30年我们依赖投资、出口,有人口红利、政策红利、落后的基础建设等优势。但现在,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维系,最终表现为需求不足、产能结构性过剩。”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支撑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的增长点尚不明确。

  但是,继续促进生产会不会带来新的产能过剩?为回应这种担忧,李万寿回顾了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学术观点。

  让·巴蒂斯特·萨伊生活在拿破仑时代,是欧洲传播斯密思想第一人,1803年写有《政治经济学概论》。“他认为,供给会自创需求,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

  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生产永远赶不上人们的需求增长,但现实中产能过剩却屡屡上演,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

  李万寿解释,萨伊将经济活动过于简化为“物物交换”,而忽视货币、生产与销售的时间差、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信息成本等因素。“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有时相互对立,储蓄并非必然转化为投资,供给也不一定转化为需求,这就否定了萨伊定律的短期适用性。”

  “马克思提出,供给有时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需求,但他对供给会创造出等量需求是持批判态度的”,李万寿介绍了马克思对萨伊忽视财富分配的批评。金碚则指出收入分配不平等因素可能造成产能过剩,甚至爆发经济危机。“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生产了100元的价值,拿到50元的报酬,另外50元被剥削,又投入生产,结果是生产得越来越多,买的越来越少。所以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和有效需求越来越少导致的。”

  幸运的是,萨伊生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早期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正是所谓卖方市场时期,只会偶尔发生局部的过剩危机。而随着马克思批评的分配不公日益恶化,凯恩斯指出的货币非中性、储蓄投资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在20世纪20年代,一面是工厂、住房疯狂投资建设,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一面是分配日益不均,民众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的收入提高得更快。1929年,加拿大小麦丰收引发连锁反应,大萧条降临,那些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很多是曾经的成功商人和银行家。

  众所周知,大萧条之后是凯恩斯主义当道的日子。政府花钱,用公共需求替代不足的私人需求,西方国家也维持了战后几十年的繁荣。直到70年代的滞涨。

  只是推迟危机的爆发

  凯恩斯主义失灵了,信奉萨伊的供给学派随之崛起。“他们认为滞涨不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经济停滞,刺激需求不管用,还是停滞,但是通胀上去了”,金碚介绍说。“他们主张要减税、私有化、加强竞争性、减少政府保护,把企业搞活。刺激生产不是靠政府干预,而是减税。”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采取了两次大幅减税以及削减福利等措施。到1988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中国过去30年就是因为总供给管理方面的转轨成功,极大地释放了供给潜力,激发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中国接下来不可能继续靠外需,也不可能靠刺激,只能继续靠供给管理,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萨伊到供给学派,这一理论体系给中国的启发是,通过减税、放开准入、平等竞争、减少国家干预,国企、民企的活力都会增长,只要这样就不怕生产多,生产多就收入多,购买力就强。”金碚这一总结的言外之意是,中国目前遭遇的问题不是全面过剩,而是涝旱两重天,即中低阶层因为文化技能低,导致收入少、购买力低。

  可见现实的问题不在总量,而是结构;不是要不要继续投资、继续生产,而是投资到哪儿,由谁生产,增加什么供给。中国需要在基建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在国企与民企之间、在各阶层收入分配上寻找新的平衡,产能过剩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李万寿也指出,较为现实的新增长点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激发人力资本、科技、制度、土地等要素供给,“比如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减少行政审批,通过城镇化引导农民进城,鼓励产业并购、打造产业龙头、淘汰落后产能。”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撰文认为,中国经济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包括财税、户籍、价格、融资渠道改革等,帮助企业对冲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加总供给,从而提高经济活力。

  “现在的产能释放还没有停止,从长远看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难以避免。无论加大投资还是降准减税,只是推迟危机的爆发。”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公开提出,必须从调结构入手,主要是加速城市化与大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文 本刊记者 赵福帅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