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将推动新一轮经济繁盛,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了近20年的经济发展。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间点,谁能抓住科技趋势谁才能制胜未来。过去的2018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科技金融、集成电路、生命科学逐渐从创新层面进入应用层面,一批新兴的企业如黑马之势迅速成长为独角兽,体量庞大的成熟型企业也早已在上述科技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这些投资也让企业家们收获颇丰。
但与此同时,不少新兴科技产业也面临投资规模巨大、回报周期长、政策变动频繁的困境,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便是典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就未来,但把握趋势的能力,以及将科技变为驱动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能力,却因企业家或企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投资机构来说,布局最具成长性的科技产业无疑是最重要的投资方略,但过往的资本洪流催生了过高的企业估值,与此同时,去杠杆下的金融寒冬又令投资机构更为谨慎。
谁能引领下一轮科技,谁就能把握未来,已成为企业领袖们的共识。但“资本+科技”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在本场主题论坛上,企业领袖们将共同探讨如何真正淬炼科技的产业价值和资本价值。
央企没必要进入小行业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说中国建材人们就想起水泥,但其实中国建材有好几个隐形冠军,包括电子玻璃、发电玻璃、锂电池隔膜,都已经批量生产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泥业务到达顶峰后会逐渐减量,对中国建材来讲,转型发展至关重要。这几年中国建材逐渐做大了新材料业务,玻璃纤维全球第一名;中国建材的碳纤维在中国碳纤维市场供应量占比达到70%。
2017年中国建材新材料赚了70个亿人民币的利润,2018年能超过100亿,在中国建材的利润组成里面占到1/3。
因为央企规模比较大,中国建材选择业务时,就要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发展空间的。如果市场是个小脸盆,央企是个大石头,很容易就把这个脸盆砸坏了。央企选业务一定要选一个有大空间的,能够伸展得开,能够容纳得下,如果是一个小行业,就会和民营企业激烈竞争,打得头破血流,最后下来也没有太大的规模。一般的中小行业我们就不做了,央企也没有必要进入到那些行业。
海外并购方面,中国建材这些年在欧洲、德国做了一些并购,现在不管美国、欧盟也好,其实对中国的并购都很有戒心。
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的一些大企业来国内收购中国的品牌企业,主要着眼于中国的市场。当今天中国的企业做大了,走出去并购,主要是着眼于品牌和技术。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并购一定是市场化的并购,不要让它赋予太大的国家色彩,因为那样,就会非常敏感。第二,并购者不要过于以占领者、战胜者的姿态出现,还是要低调的去做,因为它是一个市场行为,不要过于政治化。
民营企业要耐得住寂寞
王玉锁|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
石油天然气行业强手如云,我们能够走到今天,能够完整地把天然气产业链做全了,真的是很不容易。
新奥最先做的是燃气分销,后来开始做燃气的专业运营,到了2004、2005年的时候,开始做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一方面探索着煤的清洁利用或者是煤制天然气,一方面在国际上寻找机会。
2014年以后,油价下跌给新奥集团带来了机会。新奥集团收购了澳大利亚第二大油气公司,收购了东芝在美国的一个工厂,再加上舟山码头2018年8月7日正式投运。形成了天然气的整体产业链。天然气产业链形成了以后,觉得有必要用数字技术来做一个生态方面的平台。又提出来推动现代能源体系的建立。
我们走到今天,从一个燃气分销商,到纯的天然气的产业链,到未来能源的生态体系建设,真的是基于我们对这个能源行业的热爱和使命感。
其次是耐得住寂寞,过去机会太多了、诱惑太多了,如果不能够在一个行业当中坚持下去,有可能就是三心二意,这个主业也就不可能做下去。
第三,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需要繁荣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否则这个企业做百年长寿企业就实现不了。
真正的智慧能源一定是一个多能源品种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参与,甚至于整个能源的产业链都能够在这里面获益,才能称得上是泛能网。
央企国企民企一起建设生态文明
刘大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是唯一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肩负着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经济责任。
环境治理领域里确实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环境治理的领域里,市场化、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还不到一半。例如水系的治理、流域的治理、广大农村的污染治理、小污水的治理、家庭粪便的治理、垃圾的治理,还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
现在仅仅靠中央的财政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以及企业的投资很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和民营企业家一起探索,把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可商业化的商业模式。
要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光靠央企、国企是做不到的,一定是大家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把大事、好事、善事、积德的事,以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样一个崇高的事业做好。
在并购重组方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希望合作伙伴有使命感,有一份责任感、使命感,同时要有接纳和相互包容共生的企业文化。通过重组,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的把环保事业做强、做大。
另一方面,央企的平台一定要确保民企的活力,按照上市公司规则也好,按照国资监管的制度和要求也好,审批的程序多一点,需要的时间长一点,效率可能低一点,但是这样的架构能够确保重组并购的成功。大家走到一起,就像结了婚以后,能够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日子才能过的更长久,大家更满意。
企业家要学会管理自己的野心
赵伟国|紫光集团董事长
半导体制造是重资产投入。紫光武汉的工厂1平米投资3万美元,我们第一个工厂已经开始运转,大概投了120亿美元。
现在经济环境对半导体行业来讲,国际环境确实不太好,受到一些影响,特别是在技术的交流方面。但是任何事情你得辩证地看,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积极的因素是,中国的半导体市场依然在增长,2017年进口了2700亿美元,2018年大概是3000亿美元,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本身也在发展,紫光集团2018年的营收会比2017年增长30%左右。
环境没有好坏,就像考试一样,题难了大家都难了,关键是你会不会比别人多做一道题。环境难的时候其实也有好处,就是和你竞争的人少了,关键是你自己能不能挺的过来,把事情做好。
企业家要学会管理自己的野心。这几年有一批企业家虽然还在,但基本上像鲁迅诗中写的那样,叫“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还有一拨所幸跑了。
企业家在顺利的时候管理自己的野心非常重要,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和运气的边界。这几年很多人之所以出问题,除了经济环境、政策以外,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家的野心过于膨胀。认为自己的能力是无限大的,手臂可以伸的很远,而且还认为自己的运气会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发生好运气,其实没那么容易。
紫光是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一半是国企一半是民企,我们是整天左右手在打交道,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做好事半功倍,做不好事倍功半。
紫光团队人才主要有三种人组成:第一,以我自己为代表的游击队员出生的创业者;第二,来自国企、政府的优秀干部;第三,国际专才。
这三种人的文化,成长环境都不一样,不光是把人才请来的问题,还有怎么样在一起工作的问题。所以,建立跨文化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对科技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杉杉做新能源熬了近20年
郑永刚|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
20年来,杉杉集团从一个服装企业转型成为科技企业,做好的科技产品还是要坚持,做好东西还是要熬,越是好东西,熬的周期会更长一点儿。
杉杉集团熬了很多年,熬到董事会都觉得熬不住了,那会儿开会说赶紧卖掉吧,说实话卖也没人要,因为当时市场不认可,没有市场。而当苹果产品风靡全球以后,乔布斯在全球捆绑招标锂电池的电池材料,杉杉集团成为了全球唯一三家供应商。
但杉杉集团的野心不在于做小电池,也不在于做手机电池,当时的野心就瞄准了新能源革命,就是汽车电池,杉杉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综合材料供应商。熬了快20年,接下来杉杉集团要做全球新能源的领导者企业。
2018年是中国民营企业最困难的时期,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厂长,当到今天,大概当了34年了,前面都是水涨船高的时代,投什么赚什么,2018年确实是让民营企业感受到特别寒冷。
你改变不了这个时代,就要改变你自己,怎么样去适应这样一个新时代。在新的经济运营模式下,如果你适应了,别人就被淘汰了。
企业要聚焦核心竞争力,粗犷型的、被各种投资诱惑的那种企业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企业都要聚焦核心竞争力,这样可能不止2019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都有希望成长。
资本炒作造成一些资产被过度追捧
葛小松|GIO华兴控股集团CEO
中国的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
这些年我们华兴控股集团,作为一家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近年来除了投资旅游文化、矿产能源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外,也正在积极的拓展科技领域。
比如我们成立了智能科技基金,深度布局生物医疗和智能制造领域,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我们在富硒功能农业和秸秆新材料产业上,这些年取得很大的突破,并且我们还联合了中国化工集团化工总院正在开发环保农药助剂。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科技成就未来”,因为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科技不仅是资本关注的焦点,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首先,2018年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让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在很多的前沿技术上还是落后于别人一步的,特别是在芯片等高端制造业上,还是被人卡着脖子的,也让整个社会都重新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第二,2018年中国的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投资机构来讲,缺少能够产生足够回报的项目。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科技的重视和需要更加明确,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切实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回顾历史,科技的进步是走出经济衰退的强力引擎,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将推动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自从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逐渐变成了人们的共识,主要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为主导,现在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间点,谁能抓住科技趋势,谁就能致胜未来。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科技金融、集成电路、生命科学逐渐从创新层面走向应用层面,一批新兴企业迅速成长为独角兽,体量庞大的成熟企业也早已在上述科技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
这些投资也让企业家们收益很好,但同时大部分的新兴科技产业在起步阶段,不仅难以创造税收和利润,反而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府补贴。
目前,国内很多新兴科技产业面临投资规模巨大、回报周期长、政策变动频繁等困境。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布局最具成长性的科技产业,无疑是最重要的投资方略,但过去几年的资本炒作造成了一些资产被过度追捧、估值过高,与此同时,在当下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又令投资机构更为谨慎。
新兴科技产业有喜也有忧,这背后是企业家和投资者如何把握趋势和选择赛道的问题,资本+科技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如何将科技变为驱动企业持续成长的引擎?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